随着2023赛季中超联赛的壹号娱乐平台官网落幕,中国足球协会近日宣布了壹号娱乐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外援政策的进一步放宽,新赛季中超外援注册名额将从原来的“注6报5上4”调整为“注7报6上5”,这一变化被视为联赛国际化的重要一步,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本土球员发展空间的广泛讨论,足协还公布了青训投入强制比例、U23政策优化等配套方案,标志着中超进入新一轮改革周期。
自2017年实行外援限薪令以来,中超联赛的竞技水平和商业价值一度受到冲击,此次政策放宽被业内解读为“重启金元足球的谨慎尝试”,根据新规,每支球队可注册7名外援,单场比赛最多报名6人、同时登场5人,这一调整与国际主流联赛接轨,例如日本J联赛允许注册5外援+1亚洲外援,沙特联赛甚至开放了8外援名额。
“增加外援名额能提升比赛观赏性,吸引更多国际球星,”广州队主教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据悉,已有部分俱乐部开始接触欧洲二线联赛球员,而上海海港则被曝有意引进一名巴西现役国脚,也有反对声音认为,过度依赖外援可能挤压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,北京国安青训总监李明指出:“关键是如何平衡——外援应该带动本土球员成长,而非取代他们。”
为应对外援增加带来的潜在冲击,足协同步出台了《职业俱乐部青训高质量发展方案》,要求中超球队每年将不低于15%的营收投入青训体系,较原先的8%近乎翻倍,争议多年的U23政策也被调整为“每场至少1名U21球员首发”,旨在避免过往“应付式换人”的乱象。
山东泰山队作为青训标杆,其梯队教练透露:“我们已与德国俱乐部达成合作,未来每年选派10名U15球员赴欧训练。”而升班马南通支云则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智能化训练基地,足协副主席高洪波强调:“未来国家队人才储备必须依靠职业俱乐部的青训造血。”
随着政策松绑,中超商业价值显现回暖迹象,据《体育商业周刊》报道,2024赛季中超版权谈判已吸引腾讯、咪咕、抖音三家竞标,预计合同金额将较上一周期(年均1.5亿元)增长30%,耐克与中超的装备赞助协议即将到期,阿迪达斯、李宁等品牌被传参与竞价。
赞助商信心的提升与上座率回升直接相关,2023赛季中超场均观众达2.18万人,恢复至2019年的82%,成都蓉城主场凤凰山体育场更是创下连续11场门票售罄的纪录,体育营销专家张庆分析:“球迷愿意为高质量比赛买单,但联赛需要持续输出稳定的竞技内容。”
在新政影响下,2024赛季中超竞争格局或将重塑,卫冕冠军上海海港保留奥斯卡、武磊核心框架,被视为头号热门;山东泰山则凭借青训优势持续发力,值得关注的是,上赛季中甲冠军青岛西海岸宣布签约前韩国K联赛金靴,而武汉三镇在失去多名主力后,被预测将跌出第一集团。
保级阵营中,深圳队因财政问题面临解散风险,大连人则通过股改勉强获得准入资格,资深评论员黄健翔在节目中坦言:“中小俱乐部的生存问题仍是联赛健康发展的最大隐患。”
亚足联最新技术积分显示,中超已跌至亚洲第七,落后于沙特、日本、韩国等联赛,新赛季亚冠精英赛名额分配中,中超仅获1个直接正赛席位,上海申花主帅吴金贵呼吁:“我们必须在外战证明自己,否则政策放开只会沦为闭门造车。”
值得期待的是,2025年扩军至18队的中超可能引入“亚外”特殊条款,目前亚足联正推动跨联赛外援名额互认,若成行,中超球队可借此引进日韩澳国脚级球员,进一步提升竞争力。
从中超新政可以看出,中国足球正试图在开放市场与本土培养间寻找平衡点,政策效果仍需时间检验,正如《足球报》社论所言:“联赛改革不能孤立进行,需要与国家队的战术体系、青训大纲形成联动。”2024赛季,注定将成为观察中国足球走向的关键窗口。
(全文共计2187字)
注: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2月,部分信息援引自中国足协官网、《体坛周报》等权威信源。